外出游玩与野生鸟禽保持距离 当心鹦鹉热偷袭
鹦鹉热是外出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。它主要通过鸟类,游玩野生鹦鹉比如鹦鹉、鸟禽鸽子、保持鸡鸭等传播给人类,距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,当心其名源于最初在赏玩鹦鹉人群中发现病例。热偷暑期出游,外出泉州疾控提醒注意预防鹦鹉热,游玩野生鹦鹉与野生鸟禽类保持一定距离,鸟禽爱鸟人士也请注意,保持你的距离“朋友”可能让你患病。
一般人与人不会传播
发病后出现高热头痛
疾控专家介绍,当心该病原体最早从鹦鹉体内被发现,热偷故名鹦鹉热,外出主要在鸟类及家禽中传播,也称鸟疫,也可由染病动物传染给人。
鹦鹉热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和家禽,比如鹦鹉、鸽子、鸡、鸭等。人类感染鹦鹉热主要通过空气、气溶胶和密切接触传播,可能是吸入了带有病原体的空气或气溶胶,也可能是接触了被污染的禽鸟排泄物,病原体通过皮肤、黏膜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。
一般情况下,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。人感染鹦鹉热后,并不会立刻出现症状,潜伏期短则3天,长则45天,一般是5到14天。患者发病后,临床表现多样,主要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类似流感的表现,通常为39℃以上高热、头痛、干咳、乏力、呼吸困难、肺炎等。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重症,病程延长甚至死亡。
不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
被抓咬挠伤及时消毒
疾控专家提醒,要预防鹦鹉热,市民在外游玩时,尽量不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类,与其保持一定距离。购买正规渠道、检疫健康的禽鸟,切勿购买来历不明或可疑发病的家禽和宠物鸟。
饲养鸟类宠物的人员要注意保持饲养笼器的干燥清洁,定时消毒。在接触饲养的禽类时,要注意卫生。在处理其排泄物时,应做好个人防护,规范戴口罩、戴手套,处理后及时洗手。若被抓咬挠伤,须及时消毒、清洁伤口,必要时前往医院就诊。
宠物如有可疑症状,及时寻求专业宠物医生帮助。若自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,且有鸟禽暴露史,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,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。
(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)
- ·践行ESG理念 谋求可持续发展 恒安国际入选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
- ·中国人民银行与欧央行等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
- ·韩国首尔新增日间无人驾驶公交车线路
- ·美前财长耶伦:“市场对美国经济政策失去信心”
- ·男子10次判决均用化名 检方查实其为24年前命案逃犯
- ·F1意大利大奖赛排位赛:维斯塔潘创纪录夺杆位
- ·俄国防部:俄武装力量卫星集群实现24小时通信
- ·匈牙利总理:欧盟已陷入解体分裂状态
- ·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陈绵润:启发更多人走上生态保护之路
- ·日媒分析:石破茂辞职后,谁将接棒?
- ·特朗普:已“成功打击”伊朗三处核设施
- ·国家发展改革委: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,发展户外运动产业
- ·3万农户收入翻一番!高要这个特色产业很“高桂”
- ·通讯丨鲁班工坊助力哈萨克斯坦学子逐梦世界技能舞台
- ·外媒:美国开始从叙利亚撤出数百名士兵
- ·美国纽约州旅游大客车翻车 已致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
